中評社快評/美國對台“20%+N”關稅如晴天霹靂,擊碎台灣社會很多人對美幻想。這記重錘不僅砸向工具機、扣件等許多傳統產業命脈,更深深撼動許多台灣民眾對美國的觀感。農運領袖詹澈敏銳指出,台灣社會情緒正從“疑美”向“厭美”急劇轉變——當飯碗受到威脅,再華麗的“盟友”辭藻也掩蓋不了切膚之痛。
經濟民生首當其衝,社會情緒明顯發酵。美國稻米零關稅進口的潛在威脅,直接衝擊台灣農業根基。詹澈直言,美國米價格低廉且口感相似,台灣農民將被迫捲入一場毫無公平可言的“價格絞殺戰”。雲嘉南、宜蘭等民進黨傳統票倉的稻農首當其衝,經濟利益的崩塌正悄然鬆動政治態度。工業領域同樣烏雲密佈,高雄市會展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志中警示,政府補貼僅是“延氣”的治標之舉,企業裁員、勞工失業的陰影已然浮現。總工會的資料更揭示殘酷現實:占出口僅兩成的傳統產業,卻承載著全台八成勞工的生計。“不做等死,做了找死”的悲鳴,正是底層民眾絕望的寫照。
美國關稅的重壓,正迫使台灣社會進行一場痛苦的“祛魅”。當“盟友”光環在經濟鐵拳下碎裂,“厭美”情緒的蔓延已是民意的真實呐喊。若民進黨當局仍執迷於政治對抗而罔顧民生疾苦,拒絕在兩岸關係上展現彈性,洶湧的民怨終將重塑台灣的政治版圖。台灣的出路,在於正視經濟依附的風險,更在於重拾務實開放的兩岸智慧——這不僅是解困之鑰,更是安身立命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