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青拍攝巨幅壁畫(中評社 邱姿爽攝) |
中評社通遼8月23日電(實習記者 邱姿爽)8月21日,“壯美邊疆 青春同行”2025台青京蒙行參訪團來到通遼之旅的最後一站——通遼市博物館。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溯源通遼市的精神文脈,於出土的文物上觸碰歷史的溫度。台胞們側耳傾聽北疆的千年故事,在歲月流轉的經緯中,見證通遼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進步與蓬勃發展,在地方演進的軌跡中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國家發展的壯闊脈絡。
大廳內,巨幅壁畫以時空長卷的形式鋪展,用恢弘的筆勢勾勒出通遼從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從遠古游牧部落的篝火炊煙和蒙古包,到現代都市的高樓林立;從奔馳的駿馬和沙漠中前行的駱駝,到現代高鐵的剪影,壁畫中每個時代的印記,都是國家歷史進程在北疆大地的生動投射。那露出一角的高鐵,恰似當代中國在民族復興道路上持續奮進的縮影,既扎根於深厚的歷史土壤,更向著廣闊未來延伸。
館藏展區內,從展現西遼河文明的玉器紋飾,到遼代融合農牧風格的鎏金器物,再到“草原絲路”上與歐亞互通的瓷器駝俑,每一件文物都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見證。它們不僅勾勒出通遼作為北疆樞紐的歷史坐標,更折射出國家疆域整合、文化互鑒的壯闊進程。
走出博物館,迎面而來的現代化城市建設,是通遼從傳統牧業區到現代城市的轉型的最好證明,更是國家西部開發、東北振興戰略在邊疆落地的生動體現,讓台胞們在地方變遷中清晰觸摸到國家發展的強勁脈搏。
參觀結束後,台青林同學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提到:“這次參訪通遼市博物館讓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大歷史觀——要正確地認識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不是從地方看國家,而是從國家的發展脈絡去看地方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