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尚昕昕:論外資在中國高水平開放發展中作用
http://www.crntt.tw   2025-07-13 00:13:37
  中評社香港7月13日電/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後尚昕昕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總第329期發表專文《從國際收支結構演變看外資在中國高水平開放發展中作用》。作者認為,國際收支即是一國對外經貿關係的晴雨表,也是其內部經濟金融均衡發展的指示器。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在中國經貿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雙順差”的國際收支形勢。隨著中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不斷推進,國際收支結構已從“雙順差”逐步過渡到自主平衡。研究發現本土製造業的穩定發展是維護國際收支平穩有序的關鍵。應充分吸取西方產業空心化教訓,堅定不移推進雙循环新發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文章內容如下:

  理論上看,國際收支的結構性變化反映了一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投資發展階段。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一國的國際收支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在經濟發展初期,一國往往面臨儲蓄和外匯雙缺口。而外資的流入可以彌補儲蓄缺口,提供投資所需的資金,同時,通過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能夠提升生產能力、促進出口,從而彌補外匯缺口。隨著外資的積纍和技術轉移的深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生產能力逐步提升,出口競爭力增強,其貿易收支、金融項目收支往往均轉為順差,而資本項目收支則轉為逆差化。

  一、歷史上看,外資在中國國際收支結構變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第一階段:國際收支的奠基階段(1978-1993年)。這一時期中國經濟開始逐步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197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僅為3679億元,在“雙軌制”改革下,外貿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從計畫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貿易逐步向市場經濟下的多元化貿易體制轉變,允許部分企業擁有進出口經營權,激發了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在國際收支方面,由於國內產業競爭力較弱,出口產品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附加值較低,而進口需求較大,導致這一時期經常賬戶長期逆差,1980年至1993年平均逆差占GDP的1.2%左右。資本賬戶則以政府借款為主,政府通過借款來引進國外的技術和設備,促進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1993年外債餘額達到835.7億美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