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章成與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研究助理蘇安琪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美國造船業衰退背景下的涉海戰略新動向與中國應對》。作者認為,美國造船業因《瓊斯法案》等保護主義政策陷入困境,而特朗普2.0時期將船舶工業提升至“大國競爭核心載體”,試圖通過立法、行政和資本手段重塑海事競爭力,在北極加速軍事化布局、通過海事立法遏制中國,並構建“小多邊”聯盟爭奪航運主導權。觀其行動,美國的系列動作本質是將海洋問題政治化、軍事化、工具化,其單邊主義措施不僅引發全球產業鏈震蕩,也對全球航運產業鏈和北極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中國作為全球造船業的領軍者,需繼續夯實硬實力,加強海事區域聯動,構建反制體系和話語權體系。文章內容如下:
一、美國造船業的衰退現狀和結構性困境
美國造船業的衰退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瓊斯法案》的保護主義政策。該法案要求在美國港口之間運送貨物和乘客,必須由美國建造、配備船員和擁有的船隻運送,從而人為製造了一個封閉市場,導致美國造船成本長期居高不下,最終喪失全球競爭力。船舶作為重要的經濟和軍事資產,其產業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影響力。美國船舶業產能占全球比重已萎縮至0.13%,①中國國有造船企業中船集團(CSSC)2024年度建造的商用船舶噸位甚至超過了二戰以來整個美國造船業的噸位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