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清尊(右)專注於農業技術突破,曾經榮獲台灣農業最高榮譽的神農獎。(中評社資料照) |
中評社香港7月20日電/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講座教授、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鄧利娟與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副教授暨鄉村治理與組織振興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琳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總第330期發表專文《推進台灣基層農民與大陸交流交往路徑探討》。作者認為,台灣中南部農民群體長期以來是民進黨的重要社會基礎,但他們的政治傾向並非一成不變。近20年來大陸採取一系列涉農惠台政策並取得積極成效,不過在政治和社會互信等方面的政策成效還不如預期。新形勢下大陸應轉變對台涉農政策的思路,將重心轉向加強與台灣農民交流交往,爭取他們認同;精準聚焦涉農經貿紅利的受益者,讓台灣基層農漁民直接受惠;在兩岸融合示範區內大膽探索台灣農民與大陸交流交往的新路。具體路徑:開展差異化的台灣農民與大陸交流交往,實施更加精準的對台涉農經貿政策,充分發揮兩岸民間涉農機構的橋梁溝通作用,將“台創園”打造成台灣農民對大陸交流交往的重要基地,充分重視對台灣農民的輿論宣傳與政策推介等。文章內容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16年民進黨在台灣重新上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就陷入嚴峻複雜的局面。2024年民進黨“雙獨”組合上台後,兩岸關係形勢更加嚴峻複雜及不確定。雖然民進黨在2024選舉中衹在7成多投票率下獲得了40%台灣選民的少數支持,但其仍大致鞏固了所謂“基本盤”,而中南部農民群體便是這“基本盤”的重要構成。據統計,民進黨比國民黨選票數大約多91萬票,而其中70多萬票就來自農業占重要地位的中南部4個縣市:嘉義、台南、高雄、屏東。①由此可見,作為台灣重要社會基礎的農民群體仍是支持民進黨的重要社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