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文魁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十五五”中國國企發展改革如何推進》,作者認為:國有企業的存在,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不過,擁有如此規模的國有經濟部門,中國在全球獨一無二。因此,國資國企如何深化改革和健康發展,不但涉及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也涉及到國際經貿關係中的一些敏感議題。可以預料,在“十五五”期間,對中國國資國企發展改革的關注和討論將會持續下去,並可能會在某些時候成為重大的政策議題。文章內容如下:
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十五五”規劃2026-2030年)。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經濟至今仍然占有較大比重,國有企業在一些重要行業和領域占主導或控制地位。因此,“十五五”期間國企發展與改革的部署與走向,將對中國未來五年以及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整體影響;而國有經濟的表現,也會牽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一、“十四五”國企的基本表現
剛進入本世紀之時,中國非金融國企的資產總額才15萬億元左右,其國有資本權益近6萬億元。隨著本世紀初進入一段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並且得益於國資國企改革良好效果的顯現,儘管國企數目有所減少,但國資體量迅速膨脹,到2010年,中國非金融國企的資產總額近69萬億元,其國有資本權益約20萬億元。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國資體量繼續膨脹,到“十三五”末的2019年,非金融國企的資產總額近234萬億元,其國有資本權益近65萬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