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中國與歐洲:相互借鑒與共同合作”小組討論現場(中評社 梁夏欣攝) |
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助理記者 梁夏欣)在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中國與歐洲:相互借鑒與共同合作”小組討論上,來自中國、塞爾維亞、意大利、挪威的駐華使節及國際關係學者就中歐建交50周年的歷史經驗與未來路徑展開對話。本場小組討論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主持,與會者圍繞中歐關係定位、經貿合作瓶頸、戰略互信構建等核心議題提出多維度見解。
中國前駐德大使史明德指出,中歐建交50周年的最寶貴經驗是“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他強調,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已在長期合作中形成了深度利益交融的格局,中國對歐政策“始終穩定且可預期”:一貫支持“團結、穩定、開放、繁榮的歐洲”,堅持推動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史明德批評歐盟對華定位持續搖擺,從2003年至2019年七份政策文件,歐盟逐漸將中國的定位從“平等夥伴”調整為“競爭者”。面對當前歐洲內政外交困境,他直言“歐洲最大的困難與挑戰在於自身”,呼籲歐方通過改革而非轉移責任解決問題。史明德最後呼籲雙方抓住中歐峰會契機,堅持50年經驗,加強政治互信與務實合作。
塞爾維亞駐華大使STEFANOVIC Maja表示,塞爾維亞通過平衡外交政策同時深化對歐關係和對華合作。她強調,塞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基於相互支持主權與領土完整,中國在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的投資為塞爾維亞創造了3.2萬個就業崗位,也改變了欠發達地區人口外流趨勢。STEFANOVIC Maja指出,塞爾維亞作為歐盟候選國也在持續推動改革,歐盟是其最大貿易夥伴及主要的外資來源;同時,塞中通過共建匈塞鐵路等項目強化歐洲交通網絡互聯互通,證明“塞歐關係與塞中關係並不排斥”。她認為在目前動蕩的國際形勢下,中歐加強對話對全球穩定至關重要。
意大利駐華大使AMBROSETTI Massimo提出,中歐關係已進入轉型期,歐盟需將中國視為獨特的“國際關係行為體”,重新審視雙方關係。他指出,2019年歐盟對華“三重定位”僅反映現狀,缺乏連貫政策框架。安博思強調,歐盟需超越現實主義視角,全面理解中國,同時克服內部決策複雜性,達成協調對華政策。他還提到,中歐關係需戰略澄清:不僅再經濟領域存在著1058項市場准入問題需再平衡,雙方在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也應當深化合作。AMBROSETTI Massimo最後還強調了文化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他以中意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20 周年為例,呼籲重建“成果豐碩的對話”。
挪威駐華大使DYSVIK Vebjorn從非歐盟成員國視角指出,挪威與中國在氣候行動、維護多邊體系等領域擁有顯著的共同利益。他提到,挪威雖非歐盟成員,但與中國在多個領域有著重要合作,特別是在氣候事務和國際貿易方面。戴維森強調,中國占全球30%的碳排放量,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參與至關重要。挪威正與中國密切合作,推動中國排放交易體系的建設,並在國際論壇上就氣候變化展開合作。他還呼籲各方在產業政策上提高透明度,遵守WTO規則,以保障公平競爭環境,並建議加強稀土等戰略物資供應鏈管理的對話,以促進雙方在重要領域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