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穗生開展講座(中評社 孫藝菲攝) |
中評社北京8月23日電(實習記者 孫藝菲)8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舉辦“中美大國競爭從特朗普1.0到2.0”主題講座,邀請美國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終身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英文《當代中國》雙月刊主編趙穗生擔任主講人。活動期間,趙穗生還圍繞講座主題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展開對話。
趙穗生指出,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年)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本性轉向。這一時期,美國通過貿易戰、科技封鎖及地緣政治施壓,將中美關係推向全面對抗。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將“大國競爭”列為外交重點,時任美國國安會亞洲主任馬博明直言“特朗普政府已將競爭置於對華政策核心”。
彭斯2018年的演講被視作“新冷戰宣言”,其核心邏輯是“美國過去對華‘姑息’政策失敗”,需以“speak up, stand up, fight and win”。重塑競爭態勢。趙穗生強調,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意識形態對立與地緣博弈交織。
2025年1月開啟的特朗普第二任期,其對華政策出現顯著調整。趙穗生援引美國國務卿馬爾科·盧比奧7月31日接受Fox News採訪時提出的“戰略穩定”概念,認為中美關係已進入“僵局”階段——雙方均無法壓倒對方,轉而尋求務實妥協。具體表現為:特朗普政府取消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的過境計畫,避免觸碰中國敏感紅線;對南海問題保持沉默,未如第一任期般頻繁施壓;在台海軍事衝突問題上,特朗普甚至稱“永遠不會發生”,並暗示中國領導人已承諾不採取行動。趙穗生分析,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對華態度從“意識形態敵人”轉向“交易夥伴”,其核心邏輯是“通過談判解決貿易分歧,而非地緣對抗”。
這一轉變引發美國媒體熱議,部分報導稱特朗普為“對華鴿派”,甚至認為其政策“親華”。趙穗生解釋,這種變化源於特朗普對團隊的重塑:第一任期中,其班底由蓬佩奧、萊特希澤等“正統鷹派”主導,而第二任期更注重忠誠度,盧比奧、萬斯等建制派雖保留職位,但被迫淡化意識形態立場。特朗普本人亦公開表達對中國的崇拜,頻繁與記者互動時強調“與中國領導人合作的重要性”。
趙穗生認為,當前中美“戰略穩定”存在三大不確定性。首先,特朗普的政策調整本質是“改正錯誤”,承認第一任期對華“過度反應”導致多輸局面。他指出,美國低估了中國經濟與政權的韌性,高估了自身遏制手段的有效性,這種認知偏差引發本可避免的衝突,例如貿易戰對全球供應鏈的破壞及人文交流的斷裂。 |